蒋叶非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时手心的汗水,开云入口那种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感觉,至今仍烙印在这位年轻裁判的记忆深处。
2025年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刚刚落幕,中国裁判蒋叶非凭借出色的执裁表现获得了亚篮联的认可,赛后接受专访时,他坦言:“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的经历,正是那些挫折让我开云不断成长。”
这位年仅32岁的国际级裁判,如今已经执裁过三大国际赛事,他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中国年轻一代体育裁判的崛起。
01 初登国际赛场,压力与兴奋并存
蒋叶非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是2021年在卡塔尔举行的亚洲U18篮球锦标赛,当时他只有28岁,是那届赛事最年轻的裁判员。
“飞往多哈的航班上,我把规则手册反复看了三遍,尽管那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蒋叶非回忆道,手指无意识地模仿着翻书的动作。
比赛第一天,他就被安排执裁东亚强队韩国与西亚劲旅黎巴嫩的对决,这场比赛节奏快、身体对抗激烈,对任何裁判都是巨大考验。
第二节比赛进行到最关键时分,蒋叶非遭遇了执裁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挑战——韩国队后卫突破时与黎巴嫩中锋发生身体接触后摔倒,在电光火石间,他鸣哨示意防守犯规。
然而韩国队主帅立即提出异议,认为这应该是一次带球撞人,通过现场大屏幕回放,蒋叶非意识到自己的判罚可能存在误差。
“那一刻,汗水瞬间湿透了裁判服。”蒋叶非描述道,“但我记得导师说过,裁判也会犯错,重要的是保持判断的自信和比赛的流畅性。”
最终他坚持原判,比赛得以继续进行,事后录像分析证明,那确实是一个极其难以判断的“50-50”情况,两种判罚都有理由支持。
02 挫折中成长,每场比赛都是新课
蒋叶非的裁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他原本有机会执裁U19世界杯预选赛,却因为一次膝伤不得不退出。
“躺在病床上看着别人执裁比赛,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蒋叶非说,但他没有浪费这段时间,反而深入研究比赛录像,分析不同裁判的执裁风格和判罚尺度。
2022年的一场国内联赛中,蒋叶非因为一次最后时刻的判罚引发争议,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批评声音,有些人甚至质疑他的执裁资格。
“那个夜晚我失眠了,反复回想那个回合的每个细节。”他说,“但我没有沉溺于沮丧,第二天就联系了导师,调取了多个角度的录像进行分析。”
这种从挫折中学习的态度,让蒋叶非很快获得了新的机会,2023年,他被选派执裁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这次他的表现获得了各方认可。
国际篮联技术委员安娜·马克西莫娃评价道:“蒋先生展现出了出色的比赛阅读能力和心理素质,他在压力下的决策令人印象深刻。”
03 执裁艺术的精进,细节决定成败
篮球裁判工作远不止是吹哨子那么简单,蒋叶非表示,现代篮球裁判需要具备运动员的体能、侦探般的观察力和心理学家的洞察力。
“每场比赛前,我们都会研究两支球队的战术特点和球员习惯,有些球员擅长制造进攻犯规,有些球队喜欢采用压迫性防守。”蒋叶非解释道。
2024年巴黎奥运会资格赛,蒋叶非执裁了立陶宛对斯洛文尼亚的关键战役,比赛中有一次关键的出界球判罚,他准确地将球权判给了立陶宛队。
赛后录像显示,这个判罚完全正确——球最后是由斯洛文尼亚球员手指尖碰出界的,这个细节极其难以用肉眼捕捉,但蒋叶非凭借经验和站位做出了正确判断。
“裁判员的站位就像摄影师的取景,角度决定了一切。”蒋叶非说,“我们每天都在练习脚步移动,就为了那零点几秒的判断优势。”
04 科技改变执裁,AI成为新助手
2025年的篮球裁判工作已经与科技深度融合,蒋叶非表示,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已经成为裁判员的重要工具,但不会取代人类裁判。
“AI可以分析大量数据,提示某支球队的战术倾向,甚至识别一些细微的违规动作,但最终决策权还在裁判手中。”蒋叶非解释说。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场国际邀请赛中,蒋叶非就经历了科技与判罚的一次完美结合,当时比赛最后2秒,双方战平,进攻队员在三分线外出手时脚部疑似踩线。
蒋叶非立即请求录像回放,同时场边的AI系统迅速提供了三个角度的慢镜头分析和脚部位置标注,仅用20秒,他就确认那是有效三分球,比赛就此终结。
“如果没有科技辅助,这个判罚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而且可能不够精确。”蒋叶非说,“但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人,科技只是工具。”
05 中国裁判的国际化之路
近年来,中国篮球裁判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从2021年到2025年,中国国际级篮球裁判人数增加了40%,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蒋叶非认为这种变化源于中国篮协的大力培养和年轻裁判的自身努力。“我们现在有完整的裁判培养体系,从基层到国家级,再到国际级,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导师指导。”

每年,中国篮协都会组织年轻裁判到欧洲和美洲交流学习,参加各种国际研讨会,也邀请国际知名裁判来华授课。
“语言曾经是中国裁判国际化的障碍之一,但现在年轻裁判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蒋叶非说他自己就能用英语流畅地进行赛场沟通和赛后讨论。
2024年,蒋叶非还参与开发了一套篮球裁判培训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比赛场景,帮助年轻裁判积累经验。
“有些场景可能在真实比赛中几年才会遇到一次,但在VR环境中,你可以反复练习应对策略。”他介绍说。
06 梦想与责任,执裁的最高境界
当被问及未来的目标时,蒋叶非坦言梦想执裁奥运会和篮球世界杯的决赛。“但那不是唯一目标,我更希望帮助更多年轻裁判成长。”

2025年初,蒋叶非开始担任裁判导师,指导三名刚刚获得国际级资格的年轻裁判,他常常分享自己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的经历,告诉他们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
“裁判工作最吸引我的不是光环,而是那种参与并维护比赛公平的责任感。”蒋叶非说,“每次站上赛场,我都记得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看篮球比赛的经历,当时他被裁判那种掌控全场的气势所吸引,但直到自己成为裁判,才真正理解这背后的付出和责任。
蒋叶非建议年轻裁判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追求高级别比赛上,而是专注于做好每一场执裁,无论比赛级别高低。
“每场比赛都是唯一的,对参赛球员来说都同样重要,裁判员的职责就是确保每场比赛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
2025年9月,蒋叶非将前往美国执裁一场国际邀请赛,这将是他又一次踏上国际赛场的旅程,他的裁判包里始终放着一本已经翻旧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每次执裁的总结和反思。
“第一页就是我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的记录,”蒋叶非说,“那时我写下一句话:‘今天的错误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判断’。”
这句话至今仍然指引着他在裁判道路上的每一步前行。









